2025年暑期档,管虎导演的《东极岛》在万众瞩目中登场闪牛,这部投资高达5亿,集结了朱一龙、倪妮、吴磊等一众顶流明星,旨在还原1942年中国渔民在舟山东极岛海域营救1848名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士兵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战争史诗巨制,本被业界寄予厚望,却没想到遭遇了票房滑铁卢。
截至目前,国内票房仅为3.89亿,与制作方的投入相比,可谓是亏得底儿掉。
电影上映后,批评声此起彼伏。不少名人纷纷下场怒批,尽管也有部分业内人士为其喊冤,但票房成绩已然是最直观的答案,《东极岛》确实未能赢得观众的心。
从专业影评人的分析到普通观众的反馈,都指出影片存在诸多问题。例如在类型融合上,《东极岛》试图将战争片、灾难片和历史剧情片三种类型元素杂糅,却未能把握好平衡。
在真实性与戏剧性的处理上,为增强戏剧冲突,影片对救援过程进行了大幅度改编,木帆渔船与日军军舰正面对抗、渔民徒手攀爬敌舰等情节,虽视觉效果震撼,却严重违背历史真实和物理常识,让观众产生“悬浮感”。
在灾难场景的呈现上,主角们 “主角光环” 过重,缺乏灾难片应有的紧张感和真实感,被观众调侃为 “武侠片”。
在剧作层面闪牛,《东极岛》同样问题重重。角色塑造过于扁平,英国战俘被简化为“感恩的符号”,中国渔民也被塑造成完美的道德化身,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。
叙事节奏前松后紧,前半小时花费大量篇幅展现渔村日常生活,救援主线迟迟未能展开,而后半段又为制造高潮加入过多虚构战斗场面,让观众难以保持观影兴趣。
近日,麦特文化娱乐传媒CEO陈砺志公开为《东极岛》喊冤,他认为这部电影被低估了,深感可惜。陈砺志指出,《东极岛》吃亏在两个方面:
其一,由于有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作为真实对照,使得电影在一些方面遭遇负面评价;
其二,《南京照相馆》先于《东极岛》上映,导致《东极岛》在国民情绪上处于劣势。
同时,他强调电影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,自己对这个故事也投入了深厚情感,期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部电影。
然而闪牛,陈砺志的这番言论一经发布,便遭到了网友的质疑与反驳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先于《东极岛》上映这一理由,实在难以令人信服。
电影市场的竞争固然激烈,但将票房失利归咎于另一部电影的档期,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。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,观众的选择并非仅仅取决于上映时间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成功,更多的是因为其尊重历史,以“纪录片式” 的真实感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,其创作思路和理念获得了观众的认可。而《东极岛》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,才是导致其票房不佳的关键因素。
至于提到的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影响了《东极岛》的评价,同样站不住脚。
纪录片的存在,本应是电影创作的宝贵参考,它能让观众更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貌。《东极岛》既然选择改编这一真实事件,就更应该尊重历史,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。
但影片却在多处背离了历史事实,例如对中国渔民救人动机的改编,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改编为在日军压迫下的觉醒反抗,这种根本性的错误改编,使得影片失去了原著中最动人的部分,也难怪会引发观众的不满。
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表达对陈砺志言论的看法,有人质疑他是否参与了《东极岛》的制作,还是单纯打抱不平;有人批评他“搞笑,就靠国民情绪赚钱呗,可说出心里话了”;还有人指出 “南京照相馆不也靠情绪赚钱,双标又当又立的货”“这理由找的真可笑”“影工业的最高水平?”。
这些评论反映出大众对陈砺志言论的不认可,也从侧面反映出《东极岛》的问题并非出在外部因素,而是影片本身。
《东极岛》票房失利的根本原因,还是要从影片自身寻找。当许多名人与网友都察觉到影片存在洗白行为,甚至涉嫌侮辱舟山渔民时,这部电影就已经在观众心中失去了信任。
舟山渔民当年的英勇营救行为,是出于最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,他们不顾自身安危,救下了数百名英军战俘,这份伟大的精神值得被尊重与铭记。而《东极岛》却未能正确展现这段历史,实在是令人遗憾。
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媒介,具有深远的影响力。尤其是涉及历史题材的电影,更应该肩负起尊重历史、传承文化的责任。
《东极岛》原本拥有一个极具价值的故事蓝本,若能用心打磨剧本,尊重历史事实,以真诚的态度展现中国渔民的伟大壮举,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。
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